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9.04.21

妙行無住分第四: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

金剛經指出,修行者在菩薩道修證菩薩果位,面對修行教法時,應「不要執著於修行的法相」,而同時也要將這種「不住法相」的心念施用於「布施」。

妙行無住分第四: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本文解釋: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解釋如下:

 

我再次告訴你,須菩提,修行者在菩薩道修證菩薩果位修行,面對修行教法時,應「不要執著於修行的法相」,或「不住法相」,而同時也要將這種「不住法相」的心念施用於「布施」。

 

那如何將「不住法相」的心念施用於布施呢?布施時不要執著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觸動的六識「色、聲、香、味、觸、法」。須菩提,修行者在菩薩道行布施時,應該不要執著於「六識所感受的相」。

 

為什麼不要執著六識所感受的相?

 

為什麼修行者在菩薩道行布施時,應該不要執著於「六識所感受的相」?因為修行者在菩薩道修行,能夠不執著於「六識所感受的相」,則這種布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修行者在菩薩道行布施時,應該不要執著於「六識所感受的相」

 

 

在上面第三章節「大乘正宗」,佛陀教導弟子在菩薩道修行時,最重要的核心功課,是要學習安治兩顆心,一顆是如何降伏五蘊運作下的「妄想心」,一顆是如何安住在修證「無上正等正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面對安治這兩顆心,佛陀提示弟子要學習「不住相布施」或「無相布施」。對於「不住相布施」,佛陀提示要「不住四相」布施。所謂「不住四相」布施,就是布施時要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談完了「不住四相布施」,佛陀往下持續在第四章節「妙行無住」談如何「不住相布施」。

 

第四章節取名為:「妙行無住」。

 

什麼是「妙行無住」呢?

 

所謂「妙行」的「妙」,就是美妙、美好。而妙行的「行」,指的是修習菩薩道教法。合起「妙」與「行」,意指「正宗、上乘、美好的菩薩道修行教法」。所謂「無住」,就是「不執著」。整句「妙行無住」談的是:「在菩薩道修行應學習不要執著於一切相」。

 

佛陀往下解釋,什麼布施的「妙行」可以讓心「無住」呢?佛陀再次提示布施的方法。它頗值得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