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9.07.25

如理實見分第五:第五品的結論

佛陀談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不住相,見到的如來就是真如來

如理實見分第五:第五品的結論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五品的結論非常重要,佛陀談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佛陀藉由「見如來」這個議題,希望徒眾不應執著那些所謂神奇不凡的法門,也不應膜拜木頭、雕像,而要在放下五蘊的自性中懂得「見相非相」。只要不住相,見到的如來就是真如來。

 

但佛陀苦口婆心的殷殷告誡眾生要「見相非相」,眾生聽了嗎?

 

我有一個修佛的朋友有一天滿嚴酷地批評現代的佛教徒,他說:「現在很多的佛教徒根本就不是佛教徒,他們只是在生命中碰到災難躲不掉,要東西要不到,才去寺廟裡向菩薩佛陀祈福消災,連真正的佛教徒10%都沒有。真正的佛教徒應該是將自己放在菩薩道上修行,並發慈悲心救助痛苦眾生。」

 

對他的論點,我頗有同感。的確,許多現在的佛教徒在滾滾紅塵碰到災難躲不掉,或想要得到更多的東西,才會到廟裡去祈禱。然而眾生不清楚的是:「生命所有的苦,其實多數都來自於想得到些什麼東西。」不是嗎?

 

講到這裡,我想藉著上面討論的內容,談談人生的苦。

 

多數眾生面對生命的哲學觀是入世的,認定世間一切均是實相。因此,他們會汲汲營營的在生命中儘量追求能追求到的一切,像是物質、財富、享受、地位、愛等等。然而追求的背後隱藏著痛苦。

 

我把追求創造的痛苦分成五種:

 

第一種苦:想得到苦

 

當你想要得到些什麼,你會追求的過程中有患得患失的壓力與渴望,這些壓力與渴望會令你痛苦。

 

舉個例子來說明。當一個孩子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學校與社會價值觀教導他要好好唸書,要在班上爭取好成績,要進入好學校。而唯有如此,才能夠令他將來有事業前途。有前途的事業才能夠令他賺到足夠的錢,而令他生活安全、享受,並擁有社會地位與名譽。

 

我們現在談的不是對與不對的議題,而是「想要得到些什麼」的心念所付的代價。

 

當這個孩子相信這一切都是對的時候,可以想像他在未來一、二十年求學的過程中與事業經營的過程中,會有什麼樣子的心靈狀態呢?他會給自己很大的期許與壓力,這個期許與壓力當然會令他感覺到痛苦。

 

當你想要得到些什麼,你會追求的過程中有患得患失的壓力與渴望

 

第二種苦:得不到苦

 

當一個人已經得到了許多,但仍然覺得得到的不夠的時候,他會感覺到不痛苦嗎?

 

舉個例子來說明。當一個男士愛戀一個女孩,他盡其所力,用一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去努力追求這個女孩,總是追求不到,他會不痛苦嗎?

 

第三種苦:得不夠苦

 

當一個人已經得到了許多,但仍然覺得得到的不夠的時候,他會感覺到不痛苦嗎?

 

舉個例子來說明。

 

有一個小孩從小家庭窮困,一直在飢餓邊緣,令他從小覺得物質很重要。當他長大了之後,立志拼命地賺錢。然而他就算是已經賺到足夠的錢,仍然覺得不夠,感覺不安全。因此,他會更努力的去賺更多的錢去壓制他那種物質匱乏的恐懼心。這樣子想要得到更多的心念不會讓他痛苦嗎?

 

 當一個人已經得到了許多,但仍然覺得不夠的時候,他會不痛苦嗎?

 

第四種苦:怕失去苦

 

一個人當已擁有了許多東西,但卻介意失去這些擁有的東西時,這種怕失去所擁有的擔憂,不會令他很痛苦嗎?

 

舉個例子來說明。

 

一個孩子從小被教導要爭取社會最高的榮譽。當他成功的站在社會高位階時,難道他不會擔心有一天喪失這個位階嗎?而喪失這個位階後,他會不感覺到痛苦嗎?

 

第五種苦:失去苦

 

這可能是五種苦中最苦的一種。當一個人已經得到了、夠了,而最終卻失去時,這種曾經擁有但失去的苦,可能是最痛苦的了。

 

舉例來說,一個人擁有一個真愛,並與真愛建立了美好幸福的家園。但有一天真愛過世了,他會沒有感覺到深度的痛苦嗎?

 

所以此刻,你開始理解到:如果當你相信有一個「我」存在,也相信生命中一切的物質、地位、享受與境遇都是實相,也尊重思想想要「得」的心念,而不斷地想要去得到些什麼時,這就是痛苦的根源。

 

基於這些結論,可以下一個結論:「生命中許多的痛苦是想得到什麼的心念造成的。想要消除痛苦,就得放下想得到什麼的心念。」

 

換句話說,如果眾生希望脫苦,方法會簡單到不行,只要相信佛陀在金剛經中不斷提示的「不住相」就成了。如果眾生能夠「不住相」,清楚的覺知到人間一切物質、享受、地位等等,都是泡沫般緣起緣滅的幻相,那他當然就不會刻意去強求東西了。

 

但是問題來了,又有多少眾生能夠「不住相」呢?而又能在「不住相」下能放下想得到什麼的心念呢?對於眾生來說,不管他如何去說服自己,都很難去相信這個世界是虛幻的。

 

南懷瑾是個頗知名的禪修者,對中國的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涉入精深。他對本章寫了一段四句偈,描述眾生對生命一切物質放不下的貪念與迷痴。

 

這首詩如下:

 

反覆叮嚀無相形  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啼淚  沈醉心扉依舊扃

 

解釋如下:

 

「反覆叮嚀無相形」:

 

佛是語重心長,再三反覆地叮嚀眾生生命中一切物質、境遇均是虛幻的假相,希望眾生能夠不住相。

 

「覺時戀夢夢戀醒」:

 

什麼是「覺時戀夢」?有些人有白天清醒的時候心裡不快樂,總想著要是生命像是昨天的好夢就太好了,他醒了以後還貪戀那些好夢。什麼是「夢戀醒」?昨天夜裡做的夢不好,做夢的時候一直不快樂,又想自己快一點醒才好。

 

所以人很矛盾可憐,醒的時候日子不快樂,就想乾脆躲入美夢;但做夢的時候不快樂,又想趕快醒過來。因此,他不知道究竟該在清醒好呢?還是在夢裡好呢?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是人生?是人生如夢?還是夢如人生。

 

「慈悲空灑常啼淚」:

 

法華經上提到有一位菩薩,名叫做「常啼菩薩」,所謂「常啼」,就是永遠在哭泣,所以這位常哭泣的菩薩叫做常啼菩薩。為什麼這位菩薩喜歡一直哭呢?衪心痛眾生太笨、太可憐了,對塵世一切虛假物質與境域,無由的迷戀,害得他為眾生的愚痴哭個不停,哭眾生為什麼不能覺悟呢﹖

 

「沈醉心扉依舊扃(唸交)」:

 

眾生的心念永遠是緊閉鎖著的,一直貪戀沈醉在物質世界中討東西,在「貪、嗔、痴」三毒心念下不斷地創造業報,而永遠打不開心靈深處既存的自性與佛陀智慧。

 

眾生願意覺悟放下紅塵世界的虛相,而去證悟佛法嗎?

 

眾生願意覺悟放下紅塵世界的虛相,而去證悟佛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