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8.09.21

法會因由分第一:佛陀吃素、苦行及出家與修行有關嗎?

修行者會認定吃素、苦行或出家會幫助修行悟道。這些行動真的能幫忙修行悟道嗎?

法會因由分第一:佛陀吃素、苦行及出家與修行有關嗎?

 

很多佛教修行者會認定吃素、苦行或出家會幫助修行悟道。吃素、苦行或出家真的能幫忙修行悟道嗎?這個因果論存在嗎?

 

我想此處談一下人在思想下覺知的因果論。

 

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老年的時候被記者訪問。記者問他說:「你生命中擁有如此成功的企業,可以告訴大家成功的秘訣嗎?」老企業家想了半天,對記者說:「我想大概是我會聽老婆的話吧!」

 

有一個人每天早上起來,都會先喝杯牛奶,然後騎腳踏車上班。但是某一天家裡沒有牛奶了,老婆就買了豆漿。他喝了豆漿,腳踏車的時候就摔到了陰溝裡面。他回家的時候,對太太很生氣的說:「不要再買豆漿了,害得我摔跤。」

 

很多宗教徒都會禱告,他相信禱告會得到神的祝福與協助,但答案真的是如此嗎?禱告真的一定都會得到神的祝福與協助嗎?

 

想像一下,任何一個人面對生活困擾,不管他有沒有禱告,該事件最終都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困擾變成災難,而另一種是困擾得到解決。

 

事件最終都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困擾變成災難,而另一種是困擾得到解決

 

當一個人遇到生活中的困擾,而希望透過禱告而得到神祝福與協助。然而,當他在禱告後困難得到解決了,他真的知道這個困擾的解決是禱告所促成的嗎?還是它本身就算是沒禱告也會發生呢?

 

如果他相信禱告有效,他會用因果論認定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來自於禱告,也會把這個禱告的奇蹟告知眾人。當眾多的人都聽信這種禱告奇蹟時,都會奔相走告他人禱告有效,這自然就創生了一個集體潛意識信念:「禱告有效」。但這個信念是真相嗎?

 

坊間有很多命相師,不管他的命相結論是否真正準確,永遠多年來都有人找他看相,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原因是,就算是他的命相並不準確,但他亂槍打鳥,瞎貓撞死耗子,每十個人中,總有兩三個人有某種程度的準確性。這兩三個人就會幫該命相師帶來許多的客人,不是嗎?

 

人的思想總喜歡聯結生命中前面跟後面發生的兩件事情,而創造所謂的因果論,它的公式是:「因為如此,所以那樣。」然而這些因果論經常都是假象。

 

舉例說明。

 

有個警察進入一個兇殺案現場,看到地上一名女子倒在血泊中,身上被捅了幾十刀。警察同時看到有一位面目猙獰的男人手持兇刃,刀上正滴著鮮血,身上也沾滿了鮮血。

 

我經常拿這個案例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我問學生:「這個男人是兇手嗎?」每一次所有的學生都回答:「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

 

再講一個科學的案例。

 

在一個科學研究中,一群白老鼠被飼養在一個刻意設計的封閉實驗空間中,白老鼠們一直居住於實驗空間中,並不知道實驗的存在。

 

每天的食物來自於一個小孔洞。在餵食時,實驗者會隱密的將食物定時由孔洞送入老鼠籠中,食物送入前,餵食者會敲出鈴聲。每當白老鼠聽到鈴聲時,都會群聚在孔洞前等待食物掉落。

 

實驗者當然對實驗了然於胸,知道鈴聲與食物間並無因果關係,但白老鼠不如此想。如果白老鼠社會中有科學家存在,牠們會如此寫下科學知識:「鈴聲與食物相關,鈴聲是因,而食物是果,有了鈴聲才有食物。」

 

其實促成老鼠認定的「因果關連」是實驗者刻意促成的,它根本不存在,但老鼠毫不知情。老鼠思維下的因果論與真相無關,它只是白老鼠意識下的聯想而已。

 

「其實我們也可能如同實驗中的白老鼠般,透過鼠籠解讀這個世界的內容是錯的。」所以面對一些穿鑿附會的事件,在不科學的感受下去建立因果論,極可能不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

 

面對一些穿鑿附會的事件,在不科學的感受下去建立因果論,極可能不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

 

吃素可以幫助修行嗎?

 

這個問題的確頗有見地,因為佛陀在悟道前,的確沒有執守現代佛教徒所執守素食等戒律,也沒有削髮出家。的確沒有人敢說佛陀的悟道與守吃素食、守戒律或出家有關。

 

在佛經許多經、律皆中,處處可見佛陀並非全然拒進葷食,在家人供養衪什麼,祂就吃什麼。佛陀認定乞食時,挑三揀四,只食素食,會造成對在家人騷擾與麻煩。其實佛教最早主張吃素的,並非佛陀,而是佛教叛徒「提婆達多」。

 

這個史實載錄於北傳到中國的「四分律」中:

 

提婆達多是佛出家前的堂弟,佛陀成立僧團後,「提婆達多」也隨佛出家。但「提婆達多」嫉妒佛陀地位,處心積慮想超越佛陀,甚至想滅佛取而代之。他為了表示他比佛還優越,便提出「五項苦行」,其中一項便是「終生不吃魚肉」。這一點,遭到佛陀明白的駁斥。

 

從佛陀不戒葷食來看,似乎素食等等戒律並不見得與修行有關。

 

素食等等戒律並不見得與修行有關

 

梁武帝的《梁皇寶懺》

 

我想此處提一個吃素修行達到反效果的案例。

 

中國僧侶之所以開始吃素,並非依據佛陀教法,而是基於南北朝梁武帝下令提倡吃素。這個史實載錄於大乘佛教的《梁皇寶懺》。《梁皇寶懺》並非佛陀口傳,而是梁武帝因為做了一個夢,而敦請誌公禪師編寫的。

 

梁武帝為何編寫《梁皇寶懺》呢?

 

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往生後,有天梁武帝正要就寢時,聽聞外面騷亂聲,出去一看,看到條大蟒蛇。這時武帝驚懼,對蛇說:「朕的宮殿不是你蛇所在地,看來你必是妖孽。」蛇對武帝說:「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生前爭寵,常懷瞋心及嫉妒心,損害他人,所以死後墮入蛇身。現在無食可食,又無洞穴庇身,且身上每一片鱗甲中蟲在蛀咬,令我痛苦萬分。妾深感皇帝平日厚愛,所以才敢顯現醜陋形貌在您面前,希望您能為妾祈求一些功德,脫離蟒蛇之身。」說完後蟒蛇就不見了。

 

梁武帝將這情形告訴誌公禪師,禪師對梁武帝說:「如你要為郗氏求功德,必須要為她禮佛懺悔,才能令郗氏洗滌罪業。」梁武帝於是請誌公禪師依大乘經典中的有涅槃經、法華經、楞伽經、華嚴經等經典,編寫《梁皇寶懺》,總共寫成十卷。

 

然後武帝就頌念《梁皇寶懺》為皇后禮佛懺悔。有一日,武帝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久久不散。武帝抬頭看見一個儀容端麗女子對他說:「承蒙皇帝為我禮佛懺悔作功德,現在我已脫離蟒蛇之身,超生到了忉利天,今特來致謝。」言畢就不見了。

 

梁朝武帝促成編寫《梁皇寶懺》的已流傳一千餘年,它協助世人虔誠禮佛並懺悔、檢討、改過,並以慈悲、智慧心發菩薩願,用以消除業障,增長善根,清淨身心,平安吉祥,它當然是好的。但梁武帝對佛教做了許多貢獻,提倡素食、守戒、廣行布施,但在他個人修行上修了少功德呢?對這個提問,我取六祖壇經中記載的一段內容來回答。

 

內文如下:

 

次日。韋剌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解釋如下:

 

當時背景是南北朝六祖惠能大師在大梵寺主持法會、演說佛法。演說的第二天,負責法會的韋刺史為大會眾人設素食齋。素食齋結束之後,請大師陞座。大師陞座後,跟隨韋剌史的一些官員、學士與民眾恭敬嚴肅的再次叩拜大師。

 

韋刺史由群眾中站出,恭問大師:「弟子聽聞大師說法,實在精實深妙的不可思疑。如今我心裡有一些疑問,希望六祖大師能發大慈悲心為我們開示解惑。

大師回應:「有疑惑就該問,我當會為你解惑。」韋公就開始問了:「大師傳法所說的,可不應該就是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所傳的核心教法嗎?」

大師回應:「是的,是達摩初祖所傳的核心教法。」

 

韋公接著就繼續問大師:「弟子聽聞達摩初祖初到中國來,晉見梁武帝的時候,當時梁武帝就問達摩初祖:「朕一輩子建造寺廟、供養僧侶、財物布施、設齋,我做了這些有多少功德呢?」

 

在中國佛教史上,梁武帝是一個罕見虔誠佛教徒,為盛興佛教建造了許多寺廟協助佛教發展,所以他可說是對佛教頗有供獻的大護法。

 

達摩初祖答覆梁武帝說:「實在沒有多少功德。」弟子回答:「弟子對這則公案,不解它的道理,希望大師為我們開導。」

 

大師回應:「梁武帝的確沒有什麼功德,你切勿懷疑先聖大師所說的話。為什麼?梁武帝的心存有偏邪不正的見地,他並不知道佛法正確的見地。他對佛教所做的一切,包括造寺、供養、布施與設齋,雖對佛教有所貢獻,但他所做的一切佛教貢獻,僅可算是蓄意為了求取福德而作的。實質上他分不清什麼是佛教所謂的功德或福德,他錯把求取福德誤認為積存功德。」

 

六祖繼續說:「梁武帝修福德是修入世或來世的福報,是修有情眾生在六道輪迴之內的資糧,僅是著相布施。而所謂修功德,是無相布施,也惟有無相布施是修在修行者的『法身』與『自性』之中,它可以脫苦、脫輪迴與修得無上正等正覺。」

 

他所做的一切佛教貢獻,僅可算是蓄意為了求取福德而作的。實質上他分不清什麼是佛教所謂的功德或福德,他錯把求取福德誤認為積存功德

 

這段內容中六祖明確解釋了:「執念於戒律、布施等等的有相布施,不一定會修得什麼功德。」

 

其實各位可知道梁武帝其實在歷史評價極差,是個昏君?梁武帝身為一國之君,明明是個在家人,卻不用心朝政,並干預僧務。他曾三翻四次出家,但又動用國庫銀兩將自己贖回,把自己搞得僧不僧、俗不俗。並將民脂民膏都挪用來蓋寺廟。他最後下場竟是遭遇兵變,坐困危城,竟然被活活餓死。

 

梁武帝提倡吃素,但他吃素、編寫《梁皇寶懺》的功德,挽救不了他的厄運,洗不清他往昔惡業。他的史實是佛史中修佛者最大的諷刺與借鏡。

 

對於你這個提問,梁武帝的結局已經告訴你,不是嗎?

 

出家可以幫助修行嗎?

 

出家專業修行的修行速度跟深度會比在家局居士好嗎?這個問題並不是很容易回答,理論上來說,當然專業修行花的時間多,似乎修行會比較好為。但是我認定答案不盡然如此。

 

在南北朝的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出生在寒微家庭,父又早逝,沒有機會讀書,是個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送柴,聽到有個旅舍的旅者口述《金剛經》時,竟然有所領悟,就決定進入佛門,拜在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門下。

 

五祖弘忍漸漸老去,想要在弟子中找個繼承人,就對徒弟們說,誰做的畿子(含禪意的詩)好,就傳衣缽給誰。

 

弟子中神秀(606年-706年,北宗六祖)很想繼承衣缽,但怕為了繼承衣缽做畿子違反佛家的「無為」教義,就半夜私下在庭院中牆上寫了一首畿子: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寫的頗入禪味。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意指身體如同是一棵菩提樹,是因為當年佛陀就是在菩提樹下在禪定中悟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所以,他強調修行者要讓自己經常處於禪定的清明狀態。神秀說「心為明鏡台」,意指心要像明鏡般,鏡面一塵不染。神秀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指要時時刻刻檢視內在是否有任何妄念,莫讓心念中有妄念。

 

雖然神秀畿子中利用「菩提樹」與「明鏡」為喻,表彰要用禪定放下執念,它是好的修行提示。但到底「菩提樹」與「明鏡」都是入世虛妄的假相,而「菩提樹」與「明鏡」既為假相,那如何能用來隱喻出世的無塵心呢?

 

弘忍看到神秀這首畿子後,雖沒有做任何評價,但心裡知道神秀還沒有悟得正道。

 

而這時,當廟裡和尚談論這首畿子時,廚房裡的火頭僧惠能禪師聽到了這首畿子,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真諦。」他自己做了一首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畿子旁,這首畿子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意指般若智慧下的正等正覺。「菩提本無樹」意指一個已證悟的修行者在般若智慧下的正等正覺中早己無相,既無相那又如何會存在一顆菩提樹呢?「明鏡亦非台」意指:「同樣的,如果在自性下已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時,早已萬般境相皆空,內在清淨,那又如何會存在一個明鏡台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指:「既然內在都空無清淨了,那又有什麼地方會沾污灰塵呢?」

 

弘忍看到這首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惠能寫的,於是他當眾叫來了惠能,批責惠能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弘忍親自擦掉這首畿子,然後在惠能頭上打三下就走了。其實弘忍由這首畿子看出慧能才入佛門就已悟了道了。

 

惠能理解五祖頭上打三下的意思並非責罰,而是暗示叫惠能在晚上三更時去了弘忍禪房。惠能在晚上三更時去了弘忍禪房後,弘忍開始向惠能講解《金剛經》,並傳了衣缽給他。

 

但弘忍心知傳了衣缽給惠能會引起神秀嫉妒,而心生傷害。為了防止神秀傷害惠能,弘忍就叫惠能連夜逃走,於是惠能當夜遠走南方。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後,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沒追到。惠能隱居十年後,最後在福建莆田的少林寺創立了禪宗南宗,而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北宗。

 

欣賞完這一段佛教故事後有什麼感想呢?

 

什麼算是真修行呢?對惠能六祖來說,他只是個火頭僧,才去佛門不久就悟道了。所謂佛教戒律或專業修行與他又有多大關係?真的那麼重要嗎?

 

什麼不算是真修行呢?五祖的眾徒弟守戒律與專業修行,但神秀看到弘忍傳衣缽給惠能,而心生嫉妒,那又那有修行呢?

 

弘忍傳了衣缽給惠能引起神秀嫉妒,而神秀心生傷害與嫉妒,那又那有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