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8.07.02

法會因由分第一:三種型態假持戒

由《金剛經》來探索佛教中的三種「假持戒」。

法會因由分第一:三種型態假持戒

 

《金剛經》第一章節「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現在持續討論「假持戒」。

 

如果細分,「假持戒」可存在三種不同型態:

 

第一種形態:心有餘力不足的假持戒

 

「心有餘力不足的假持戒」指的是:許多人面對某個戒律,理性上知道戒律是對的,也希望能堅守戒律,但是碰到抉擇的時候,心念中總是升起想犯戒的妄念,而促成他必須要用極大的意志力去抑制他犯戒的企圖。

 

我用「十善」中的「不惡口」舉例說明。

 

有個佛教徒知道「十善」中的「不惡口」是對的,希望能生活中儘量「不惡口」,而要用「寬容」取代。但生活中碰到對立狀況時,他的理性訴他要「寬容」,但心裡卻想「口出惡言」。他在將口出惡言的當下,勉強用意志力控制不口出惡言,而且還儘量在臉上勉強做個寬容的微笑。事過境遷之後,他一直心裡記掛著這件事情,總覺得忿忿不平。

 

這種型態的「假持戒」,算是比較輕微的「假持戒」,因為他理性下知道不可犯戒,但心裡想犯戒,所以我稱它為「心有餘力不足的假持戒」。但不管如何,這種「假持戒」比較情有可原。

 

 他在將口出惡言的當下,勉強用意志力控制不口出惡言,而且還儘量在臉上勉強做個寬容的微笑

 

第二種形態:威脅恐嚇的假持戒

 

「威脅恐嚇的假持戒」指的是:

 

有些人根本就不想「持戒」,他願意「持戒」惟一的原因,是基於佛教對於「持戒」要求很嚴格,或者畏懼佛教「因果報應」,令他不敢不持戒。

 

我用「十善」中的「不殺生」舉個例子來說明。

 

有個人進入佛門削髮修行。其實他並不是真的想進入佛門清修,他惟一的理由就是在感情上受到嚴重挫折,促成他對生命心灰意冷,而在這個念頭下決定出家修行。

 

他出家後吃素,但其實他不喜歡吃素,每次看到別人吃大魚大肉時都非常羨慕,食指大動。但他清楚佛教戒律非常嚴格,不敢犯戒,勉強控制慾望,不吃葷食。再來呢,他也知道吃葷的是殺生,將來有下地獄的業報。基於這兩個理由,他控制自己不去吃葷食。

 

這種因威脅恐嚇而持戒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外表看算是持戒,但依佛教觀點,不算是真持戒。

 

有些人根本就不想「持戒」,他願意「持戒」惟一的原因,是畏懼「因果報應」,令他不敢不持戒

 

第三種形態:道貌岸然的假持戒

 

「道貌岸然的假持戒」指的是:一個人擁有清高的社會形像或宗教團體地位,但心裡一直想犯戒,只是考量要維護形像而強迫自己守戒。

 

譬如說有一個知名的宗教領導者或政治家,為了顧及他社會形象而持戒,但心裡面在想的都是犯「十善」的妄念。這種型態的持戒,簡直不算是持戒,不是嗎?

 

所以可以想像,做一個能夠守戒的佛教徒是個高難度的門檻,不是嗎?

 

心裡一直想想犯戒,只是考量要維護形像而強迫自己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