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9.08.29

正信希有分第六:什麼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呢?

本章教導徒眾修行時不應該執著於修行的教法,依賴「教法」 背後隱藏著「貪糜」與「恐懼」

正信希有分第六:什麼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呢?

 

提問:什麼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呢?

 

佛陀在這個章節裡,再談「不住相」,而「不住相」的主題是「不住法相」。佛陀教導不該執著於教法,也不該執著於否定教法。

 

很多人研讀佛經,經常感覺是懂非懂,原因是佛經有些字眼,用的地方很多,但卻有不同的定義,譬如像是「法」; 佛經中用「法」的地方很多,但不同地方不同的涵意。如何解讀本章節中「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法」呢?

 

依本章節涵意,本章節中的「法相」的「法」談的是「佛陀的教法」或「菩薩道修行的教法」,例如像「六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佛教術語,它指的是六種可以協助修行者放下生死、苦惱,並可由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門,它是成佛必修之科目。但其實如果認定本章的「法」是 「人間一切物質、現象與境遇的真實本相、本態或本體,也無不可。」

 

佛陀這個章節裡裡談到修行有關「法」的兩個觀念:

其一:「無法相」

其二:「無非法相」

 

我們先談「無法相」。

 

佛教各類教學法門極多,有人誇大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有些教法是佛陀創見,有些教法則是後世修行者創見
 

佛陀本章教導徒眾修行時不應該執著於修行的教法。為什麼不應該執著於修行的教法呢?

 

有兩個理由可解釋不應該執著於修行的教法:

 

其一:「凡所有相,皆屬虛枉」

 

佛陀在上一章「如理實見」中說的很清楚: 「凡所有相,皆屬虛枉」。 佛陀認定世間一切物質、境遇,貌似真實,但是在它們的法體上是虛枉的。佛陀這段話當然包括了「教法」,佛陀認定一切「教法」都是虛枉的。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如果你仔細研究這段話,佛陀這是在講述一個現象,他並不是真正的在提示原因。我下面的解釋,會提示佛陀這段話的原因。

 

其二:「教法」 背後都隱藏著「目的」

 

凡所有一切佛教的「教法」,不管是誰創設的,是佛陀,或者不是佛陀,例如像是法華經、地藏王本願經、焚香、誦經、敲木魚、捻佛珠、打手印等等,不管它們看起來多有效,多華麗,但本質上它們的都是工具。

 

每個修行者在使用這些工具時,修行者的心念中必定是一個想要得到些什麼的「企圖」或「目的」。想像一下,如果在使用「教法」時背後沒有隱藏著「目的」,哪他用「教法」作什麼?

 

既然每個修行者在使用「教法」時,背後都隱藏著「目的」或「企圖」,

那不管這個企圖是什麼,是幫助行善時能無相布施,或者靜心禪定時能幫助放下五蘊運作,它終究仍是個存有想要得到些什麼的企圖。而任何想要得到些什麼的企圖,都是在五蘊運下作所產生的,不是嗎?然而佛陀一再告誡徒眾修行首要的就是放下五蘊運作,因為五蘊下的一切運作、訊息都是虛妄。

 

所以,你必須知道:依附「教法」背後必存在著企圖,而企圖就是「五蘊運作」下的貪念。當你依賴一個教法,也就是鼓勵貪念與五蘊運作。所以請記住:一個修行者使用的「教法」只是暫時方便法,當使用「教法」達成目的後,要記得放下「教法」,要不著教法的相。

 

年輕人從軍打仗

 

舉些例子說明「不住法相」。

 

有一個年輕人要從軍打仗去了,他的女朋友很心疼,在男朋友打仗前,從懷裡拿出來一個香香的小手帕,把手帕給的男朋友,然後跟男朋友說:「哥哥,你打仗想我、辛苦或害怕的時候,就拿著我的小手帕,你會感覺我會一直在你身邊,愛你,呵護著你。」,這個年輕人在打仗的時候,每當想著愛人或心裡對戰爭恐懼的時候,就會我握著、聞著這個小手帕,心裡感覺到溫暖、安心多了。

 

手帕到底是什麼呢?當這個年輕人握著手帕,籍由手帕感受到女朋友的愛心與關心,試問,這個年輕人握著手帕所感受到的女朋友的愛心與關懷,是他心中的臆想、妄念呢?還是真的是與女朋友的心連接上了,而他的女朋友傳給他的心靈訊息或能量呢?

 

這個年輕人的小手帕不是真相,而只是個存在某種企圖心的工具,不是嗎?等到有一天仗打完了,這個年輕人也回家見到女朋友了,他還需要握住他女朋友給的小手帕不放嗎?

 

所以參修佛陀的教法是可以的,不要住了「法相」。

 

凡佛珠非佛珠是為佛珠

 

再舉個常見的實例來說明。

 

有些佛教徒在禪修打坐的時候,會手捻一百零八顆佛珠幫助靜坐。

 

各位可知道佛珠的價錢差別很大,便宜的佛珠也許幾百塊錢就買到了,但是如果佛珠是沈香做的,則非常昂貴。我最近有一個佛教朋友買了一串沈香佛珠,大概花了近二百萬。手捻佛珠禪定好不好呢?我知道許多人在禪定時,利用佛珠幫助心靈寧靜效果很好。

 

但追根就底:

 

當一個人在禪定時,手上捻著佛珠,他最深層的心靈必定存在著某種「想得到些什麼的企圖」,多數人的企圖是幫助禪定時幫助心靈寧靜。

如果他捻佛珠不存在什麼企圖,那為什麼他會捻著花二百萬買的佛珠呢?

 

如果當一個人禪定捻佛珠,而心中存在著「企圖」,那矛盾來了,為什麼呢? 當一個禪定者握著佛珠,心裡想要「心靈寧靜」與「放下」,但心靈深處卻是相反的「抬起」,卻是「想得到什麼」,而「想得到什麼」是標準的妄念下的企圖,不是嗎?如此,手握佛珠不是變成掛羊頭賣狗肉嗎?

 

但是這個見解只是對高修行的禪修者說的,對於剛入門的禪修者不是如此。

 

對於剛入門的禪修者,他在閉上眼睛想禪定的時候,心靈像個動物園般紛亂昏眩,像有一大堆大象、猴子跑來跑去,令他根本就無法禪定。因為這個原因,當他禪定時手握著佛珠一顆顆往下捻的時候,他會努力的聚焦在捻佛珠的動作,而促成他能夠不再注視昏亂的心。

 

但他禪定修行到某個程度,已經能夠讓心定下來時,要記住放下捻珠,因為不管佛珠是否是上好的沉香製造的,捻佛珠充其量只仍然只是一個工具、一些木塊而已,使用工具的背後,存在著五蘊運作下的妄想。過度的依賴佛珠,反而會變作著了「法相」,是修行上不必要的執著與障礙。

 

真正悟了而能放下的人那需要佛珠呢?要悟得「凡佛珠非佛珠是為佛珠」,不是嗎?

 

兩個出家人誰住了法相了呢?

 

另外講個小故事來談「不住法相」。

 

有兩個修禪宗師兄弟偕同雲遊四方。他們在山路走著,其中一個和尚背上背著一個小小輕便的背包,腳步輕快,而另一個和尚呢?背上背著一個沈重的背包,此外,手上還提著一根挺重的方便鏟,走路走的氣喘疲憊。

 

第一個步伐輕便的和尚就問這個氣喘疲憊的和尚說:「你幹嘛走山路還帶一個方便鏟呢?這個氣喘疲憊的和尚帶著一個「不可說」的神祕微笑說:「這你就不知道了,等會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兩個和尚在山路中走著,其中帶著方便鏟的和尚每看到山路中死亡的動物、昆蟲屍體,都會耐心仔細的將它們葬在土裡,然後接著ロ裡誦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幫忙超渡後才離開。

 

兩個和尚在山路中走著,眼看著太陽將下山了,天也快黑了,而還不知道前面落腳處在那。這時,這個包袱輕便包的和尚對另個和尚說: 「天候晚了,我們要不要腳程快一點?」另外這個和尚就語氣有一點不滿意的跟另一個和尚說: 「要走你就先走吧!上師一直教更我們要布施。你看這一些散落在山路上的動物屍體多可憐,你不幫我也就算了,為什麼還叫我要催我快快地走呢?」

 

另一個和尚聽完這些話,就嘴角露出佛陀上課拈花時的微笑,轉身大踏步揚長而去,看都不看他的隨行的伙伴。

 

兩個出家人誰住了法相了呢?

 

「妃、飛、非」

 

在講一個「不住相」的小故事博君一笑。

 

有兩個城市人在城市生活久了感覺壓力重、煩惱多,就決定偕同到山裡面去打禪安靜自己的心。他們在山裡租了個小木屋,然後共同在木屋中靜坐修禪。

 

其中一個人禪坐一段時間,感覺需要出去走走,就出門走入了山林小徑。在走的過程中,忽然發現路邊有一堆枯骨,他頓時心生不忍,就赤手挖了個小坑,將枯骨埋葬在坑內,並且誦唸佛經超渡,希望這個荒山的無名枯骨不再作山間孤魂野鬼,而可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埋完枯骨就回了小木屋。

 

到了深夜,當他正準備熄燈就寢的時候,忽然間聽聞到輕輕的敲門聲,他心裡有點慌張,嘀咕不知道荒郊野外怎麼會有敲門聲呢?

 

他心生懷疑、恐懼的詢問: 「是誰呀?」

門外傳入一個輕柔聲音回應說: 「是妃呀!」

他更好奇了,就再問: 「是什麼妃呢?」

細軟聲門後又響起了: 「是楊貴妃呀!」

他更好奇驚恐好奇了,就再問: 「為什麼你半夜敲門想見我呢?」

門外輕柔的聲音回應說:「是這個樣子的,我當年被先帝賜死,心生不甘,而骸骨一直暴露在荒效野外,不得超生。今日得您的善行埋葬妾身枯骨,也幫妾身往生誦念,我今已得阿彌陀佛發心,接引我要前往去西方極樂世界了。妾身有恩必報,如今您對妾身恩典,難以為報,所以此刻去西方極樂世界前希望能對恩人有所回報。恩人,請開門吧!」

 

這個人聽楊貴妃如此說,心生惶恐,告訴楊貴妃說: 「不不,我怎可挾恩施報呢,您又何必掛心呢?您就俓直去西方極樂世界吧。」

楊貴妃說: 「官人,您接別堅持了,佛陀已經說過見相非相,您就開門吧。」

 

往下的內容您就得自己猜了。

 

 

 楊貴妃

 

到了第二天,他對這件事情已淡忘了,但他的朋友問他: 「昨天你去哪了?怎麼看不到你呢?」這個人就如實的把遇到枯骨與半夜楊貴妃來相見的始末就告訴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一聽到他講這件事,心裡大大的扼腕,心想這麼好的事為什麼沒輪到我呢?他心中也打算試試運氣。

 

就在那一天,他也進入了荒郊野外,不獨此,他手上多拿了一把香與一把方便鏟。 他進入了荒郊野外在山路走著的時候,竟然驚喜的也在山邊發現了一堆枯骨。他立時用方便鏟挖了個大洞,深埋了枯骨,葬了後後並隆重的焚香誦經超渡。

 

回了木屋後,他早早的就躺在床上等候著。果期不然,半夜敲門聲響了,他心中一片歡喜,心裡想著: 「來了、來了,命真好。」

 

他馬上大聲問道:「是誰呀?」

門後立刻出現了一個粗暴的聲音回應:「是我呀!」

他聽了立時心裡由歡喜轉換為驚恐,因為從聲音判斷絕門外人非美女。

他驚恐中再問:「到底是誰呀?」

門後回應:「是飛呀!」

他跟著問:「是哪個飛呀?」

門後回應:「是張飛。」

他更加的驚惶了,問道:「那你半夜來找我幹什麼呢?」

門後回應:「恩人!你今天把我裸露荒效的枯骨埋葬,並超渡我,我心裡感恩,所以前來報答。」

他更加慌亂的說:「不、不,這是小事,你完全不必考慮報答我。」

門後聲音開始不耐煩了:「胡說八道,我張飛名不改姓,姓不改名,向來有恩必報。恩人,趕快開門,要不然我就翻臉了。」

 

各位猜想往下發生了什麼嗎?這兩個人都埋了枯骨,都布了施,但是誰著了法相了呢?

 

其三:依賴「教法」 背後隱藏著「貪糜」與「恐懼」

 

我想再談一下修佛依賴法門的議題,許多佛教徒修佛,都會依賴著一些法門,例如說,依賴一個教派,一個上師、一些咒語、一些經書、一些儀軌等等。

 

各位可知道佛陀談教法,不論是什麼教法,談的都是「往內修」,而不是「往外求」,不是嗎?為什麼要往內修呢? 就是要對內靜修而放下妄念。然而現代許多修行者在修行上都自認能力不夠,所以只好「往外求」,他們會去依賴著一些團體、宗派、上師或教法。

 

試問各位一個問題:「什麼是依賴呢?」

 

任何的依賴,不管是什麼依賴,依賴一個感情,依賴一個人,依賴一些資源,或是依賴一個工具,背後必定隱藏著兩種心念,一個心念是企圖,企圖得到些什麼東西,這個心念我們剛剛提到過了。而另一個心念則是恐懼,恐懼什麼呢?恐懼「怕得不到一些東西」或者「怕失去一些東西」。「恐懼」又是一個標準的五蘊運作下的妄念,不是嗎?

 

所以當一個人在修行忙著用「依賴的模式」去修行,他會只是不斷地往外求,但他會發現自己在修行上就算是很努力,但總是不如預期的遲遲不能進步。他的心就算是在禪定的時候是安靜的,是放下的,但離開了禪定,他的心既慌亂不安,又放不下,忙著要什麼,或者不要什麼。

 

為什麼呢?原因是他沒有去智慧的靜觀他心念中 「隱藏在依賴背後的企圖與恐懼」。

 

我認識一個修佛的修行者,他非常認真的讀經、拜上師、參加各種法會與心靈課程。他告訴我他至少參加了十幾種心靈課程,但是他不管怎麼修,不管怎麼拜,怎麼參加心靈課程,他的心靈深處仍只是痛苦與混亂,這就是依賴的後果。

 

當你理解到上述內容後,你開始可以理解,剛開始入門的時候,依賴一些法門是可以的。但切記,「依賴」就是疼痛時幫助止痛的嗎啡,當疼痛消失後,就要停止使用止痛的嗎啡,不是嗎?

 

依此類推,上好的佛香、豐盛的拜佛貢品、華麗的神桌供案、雕刻製作精良的金身菩薩不是不好,但過度的仰賴與追求都是著法相的修行,不是嗎?

 

 上好的佛香、豐盛的拜佛貢品、華麗的神桌供案、雕刻製作精良的金身菩薩不是不好,但過度的仰賴與追求都是著法相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