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8.12.21

善現啟請分第二:「五蘊」是什麼呢?

佛經中很多地方都記載「五蘊」這個字眼,《心經》啟始處就談到「五蘊」。什麼是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五蘊」呢?

善現啟請分第二:「五蘊」是什麼呢?

 

要瞭解「菩薩」的特質,就得先瞭解「五蘊」,「五蘊」是什麼呢?

 

佛經中很多地方都記載「五蘊」這個字眼,《心經》啟始處就談到「五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什麼是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五蘊」呢?

 

佛教經典用文言文解讀五蘊,總令熟讀白話文的現代人感覺有點深澀難解,模糊不清,似乎非懂。我利用《巴利三藏》(註)經書中載錄佛陀對「五蘊」的解釋為基礎,摻加一些現代醫學知識,再設法用白話文來解析「五蘊」,希望這個「五蘊」的詮釋會比較容易被瞭解。

 

什麼是「五蘊」呢?

 

「五蘊」中的蘊,意指「陰」,有「暗藏」、「潛藏」的意思。「五蘊」依口語解釋,就是「五個暗藏的東西」。而「五蘊」在佛家有特別的解釋。

 

眾生有一個肉身,而肉身下存在一個「心念」,佛家將心念存在五種運作成份「色、受、想、行、識」,佛教稱這五種成份為「五蘊」。其實「五蘊」就是心理學家認定的「思想」。

 

「五蘊」的五種作用分別解釋如下:

 

一. 「色蘊」

 

色蘊中的「色」,為眾生在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下,空間中「可見的、可感覺到」的「有形物質」,這些有形物質擁有大小、形狀、顏色質感、溫度、音頻、味感、嗅感等等。

 

「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對應的是外境的「有形物質」,所以又稱為「色根」。眾生的第六根是「意根」,「意根」對應的是無形的一切,所以又稱為「無色根」。

 

「色蘊」意指:當眾生五根面對環境時,會如同呼吸般自動運作,去接收、認知與辨識外境中一切有形的實體物質,這種心念運作稱為「色蘊」。

 

當眾生五根辨識外境有形物質後,會將辨識結果轉化成一種「外境訊息」,而將該「外境訊息」傳遞給大腦。這種「外境訊息」本質上還未形成「實體的影像或感受」,它類似電腦傳送訊息時重複使用的「0」與「1」數字組合。這個「0」與「1」數字訊息會經由五根傳導到大腦中負責「解析辨識外境訊息」的丘腦。

 

丘腦存在於大腦的邊緣系統中,外形呈現兩個球形,體積不大,僅長約六公厘而已。丘腦在心念運作上非常重要,它負責認知與辨識所有五根傳入的外界訊息,只有嗅覺訊息除外。

 

例如說,你的眼睛(眼根)在花園中看到「一朵玫瑰花」,或者在衣服店的櫥窗裡看到「一件風衣」。當你的眼睛(眼根)看到的花或風衣時,你的視覺器官會將看到的花或風衣變成一種「0」與「1」數字訊息,將這個訊息經過眼神經系統(OpticNerveSystem)傳到大腦負責辨識外境的丘腦。

 

對於充滿妄念的眾生、正在修行的修行者與是已經證得菩薩的聖位菩薩來說,都存在著這種「色蘊」的心念運作。

 

二. 「受蘊」

 

當「丘腦」接到五根傳來的外境「0」與「1」神經訊息後,會理性客觀的自動分析、辨識這些訊息,並將該訊息轉化為眾生能感知的客觀實體影像或感知。

 

例如說:

  • 將外來「一朵玫瑰花」訊息轉換為:「一朵玫瑰花,紅色、頗大、花瓣多重、正盛開。」
  • 將外來「一件風衣」神經訊息轉換為:「一件灰色風衣、長度超過膝蓋、擋風用的。」

 

對於充滿妄念的眾生、正在修行的修行者與是已經證得菩薩的聖位菩薩來說,都存在著這種「受蘊」的心念運作。

 

當「丘腦」接到五根傳來的外境「0」與「1」神經訊息後,會理性客觀的自動分析、辨識這些訊息,並將該訊息轉化為眾生能感知的客觀實體影像或感知

 

三. 「想蘊」

 

當外界物質訊息在丘腦中轉化為可辨識的實體影像或感知後,丘腦會接著將「辨識後的實體影像或感知」傳到大腦邊緣系統中貯存長期與與短期記憶的「海馬體」(Hippocampus)。

 

「海馬體」位於邊緣系統丘腦下方,形狀貌似海馬,它貯存著長期與短期的回憶。這些長短期回憶不獨僅是回憶,它也附帶著與該回憶相關的情緒,心理學家稱它為「銘印」或「印記」。

 

海馬體收到丘腦傳來的「外境實體影像與感知訊息」後,會立刻自動以反射形態,在它內部的回憶庫中搜索與該訊息相關之回憶,並將該回憶輸入邊緣系統中的負責掌控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體積很小,但功能很大,因為它是負責情緒的中心。

 

杏仁核接收到「海馬體」傳來的「回憶訊息」或「銘印訊息」後,會以反射模式執行二個步驟:

 

一. 引動「情緒」或「心念波動」

杏仁核會複製該回憶內所貯存的情緒,令該人產生與該回憶類似的情緒反應。

 

二.「起緣」、「起心動念」

而杏仁核會依據該回憶的情緒而引動相似的「情緒」或「心念波動」,佛家叫它做「起緣」、「起心動念」或「取相」。這個層次的思想運作稱為「想蘊」。

 

杏仁核依憑回憶所引發的感受都是二元屬性的,例如說像是「美麗與不美麗」、「乾淨與骯髒」、「香與臭」、「好吃與不好吃」、「善與惡」、等等兩極感受。

 

當這些二元性的兩極感受產生後,心念在杏仁核會自動產生各類二元形態的情緒,例如像是「快樂與痛苦」、「輕鬆或壓力」、「寧靜與煩燥」、、「愛與恨」、「喜歡或討厭」或等等情緒反應;也同時會升起二元形態的慾望,像是「想要與不想要」或「想要避開或想要靠近」等等。這些主觀情緒反應是自動發生的,就算是該人想用理性控制它,但經常效果不彰。

 

所以佛教特別給引發「起心動念」或「想蘊」的外境,稱之為六塵;例如說,眼睛看到的為「眼塵」。為什麼成為「塵」呢?因為引發「起心動念」或「想蘊」的外境會引發唸中的貪、瞋、痴三毒。

 

對於充滿妄念的眾生、正在修行的修行者與是已經證得菩薩離的聖位菩薩來說,都存在著這種「想蘊」,但存在程度大不同:

 

  • 對於充滿妄念的眾生來說,存在著100%的想蘊。眾生基於「受蘊」的領受,令他相信人間所知覺的一切物質與現象(色)都是實相。
  • 對不同位階修行的修行者來說,存在著下同程度的想蘊。
  • 對已經證得菩薩離的聖位菩薩來說,僅殘餘微許想蘊,而其想蘊內容僅是如何普渡眾生。
  • 對佛陀來說,想蘊已不存在。想蘊既不在,則知覺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物質與現象(色)都非實相。

 

四. 行蘊

 

依佛教觀點,當眾生執著於這些外境為實相時,該執著會令眾生在貪、嗔、痴心念之下引發行動。而這些行動會創造「業」,該「業」會令該眾生在因果業報律下,沈淪於六道中輪迴不止。

 

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色、受、想、行」這四個心念的運作。

 

譬如說,當一個女孩站在花店外,眼睛看到花店櫥窗中的花時,她眼睛接收的訊息並不是實體的花的訊息,而是類似「01、01數碼訊息」的「神經化學訊息」。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色蘊」。

 

這種「01、01神經訊息」會自動的以反射形態,傳輸到大腦邊緣系統中負責辨識外境資訊的區域。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受蘊」。

 

當這朵花的訊息傳到海馬迴,海馬迴在它的回憶庫中搜索到某個既往與花相關的回憶,來呼應這個輸入的花的訊息。這個「海馬迴」搜索到與花相關的回憶是:「她在20歲的時候,她心愛的男朋友曾經在情人情送了她一百多玫瑰花,然而不久後他就移情別戀,跟別的女孩好了。」

 

當一個女孩站在花店外,眼睛看到花店櫥窗中的花時

 

當海馬迴搜索到與傳入的「花的實體訊息」相關的「花的記憶」後,會將這個「記憶」傳送到邊緣系統中掌管情緒的的「杏仁核」。

 

「杏仁核」會依據這個「花的記憶內容」與「該記憶聯結的相關情緒」,促發三種現象:

 

  • 「生理反應」:杏仁核會判斷該情緒上的特質,輸送訊息到自主神經系統,引發與一些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手掌出汗,肌肉收縮。
  • 「情緒反應」:杏仁核會複製記憶中的情緒訊息,令這個女孩子產生類似的情緒,例如像是哭泣、憤怒、悲傷。

 

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想蘊」。

 

  • 「外在行動」:當杏仁核引動了內在情緒與生理反應後,會促成對外行動。例如說,這個女孩拿起了手機,對她先前男朋友傳送訊息:「負心人,我恨你。」

 

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行蘊」。

 

如果這個女孩子懂得將「想蘊」,當她看著一朵美麗的花的時候,如果這朵花的訊息只停留在辨識「外境訊息」的大腦區域,並不將它傳送到她的海馬回與杏仁核中,她會歡喜的享受花的美麗,就根本就不會記憶起既往與男朋友分手的痛苦經驗,引發他的痛苦與激烈的行動會。這樣子的思想運作就是「放下執念」、「不住相」。

 

如果這朵花的訊息只停留在辨識「外境訊息」的大腦區域,並不將它傳送到她的海馬回與杏仁核中,她會歡喜的享受花的美麗

 

再舉個例子。

 

你的眼睛見到遠處街轉角「一個人」,你的眼睛將這個人的形相,化作01、01數碼的「外境訊息」。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色蘊」。

 

這個01、01數碼的「外境訊息」傳輸到大腦負責辨識的區域。大腦負責辨識的區域辨識出他是一個你的朋友。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受蘊」。

 

大腦負責辨識區域辨識出他是你的朋友後,會把這個訊息傳到貯存記憶的海馬迴。海馬迴的回憶庫搜索到你二年前跟他吵架的記憶,這個人不但言語粗魯,而且騙了你的錢不還,所以你當時對他非常的不滿與憤怒。

 

當海馬迴中的記憶傳送到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杏仁核會依據這個記憶內容,開始引發與當時吵架時類似的不滿與憤怒的情緒。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想蘊」。

 

當你在不滿與憤怒的情緒下,你轉身避開與這個朋友相見。這個思想運作層次稱為「行蘊」。

 

 

其實你既往對他的回憶與情緒,令你喪失掉去搜索能夠幫助你瞭解這這個背後隱藏的真相是什麼。為什麼呢?

 

這個人兩年前經過生命中的一個大變化,他已改變個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開始做一個忠誠的佛教徒,經常散財發心幫人。

 

其實如果你能放下「想蘊」,讓對這個朋友的訊息停留在辯示「外境訊息」的大腦區域,並不將它傳送到她的海馬回與杏仁核中,則當你面對這個朋友的時候,你不會激起對他既往的回憶與情緒,你會寧靜的去看著他,聆聽他的聲音。而這一切,都能夠幫助你去覺察到這個朋友現在的真相是什麼。

 

「想蘊」令你喪失掉去搜索能夠幫助你瞭解這這個背後隱藏的真相是什麼

 

五. 識蘊

 

識蘊的「識」,就是區分、明辨。而識蘊,就是心念對應外境的總合,包括理性、邏輯、辨識能力、潛意識與自性等等,它是內在的總體意識。佛教將識蘊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八識分開解釋,如下: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前五識分別為五官下的功能與作用,它包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識分辨區分色塵,耳識分辨區分聲塵,鼻識分辨區分香塵,舌識分辨區分味塵,身識分辨區分觸塵。

 

第六識「意識」

 

總體意識中能對五根傳入的訊息詳細地分析、推理、記憶的心念部分。修行者不論修到什麼程度,只要存有意識,就永遠不離在三界輪轉。

 

第七識「末那識」

 

第七識又稱「末那識」,它是第六識「意識」之根。意識得依憑它才能運佇,所以又稱為「意根」。佛教認定,只要眾生執著於「意根」而不知其妄,則會導致生死輪迴不斷。

 

第八識「阿賴耶識」

 

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佛教經典中對「阿賴耶識」有許多不同名稱,例如像是如來藏、真心、真如、自性、法性、空性、實相等等。

 

「阿賴耶識」等同佛陀證悟的「無上正等正覺」,它為佛法修行的至要目標。到底什麼是「阿賴耶識」?它到底是什麼?它存在於心念中嗎?它值得你思考。

 


註:巴利三藏
巴利三藏又稱「南傳大藏經」,它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錫蘭上座部」轉譯的「佛教三藏」。巴利三藏其內容分為律藏、經藏和論藏三大部分。南傳佛教認為這些都是「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