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9.09.10

正信希有分第六:再談金剛經裡的「空」是什麼?

用思想覺知真正的「空」是緣木求魚。

正信希有分第六:再談金剛經裡的「空」是什麼?

 

再談金剛經裡的「空」是什麼?

 

我們上面談了許多「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它的背後對應了一個「空」。

 

金剛經整本經書五千多個字似乎談了很多,但談的其實就是一個「空」字而已,它是一個標準的「空經」。對於這個「空」,佛陀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說完了。這句話是說: 「所有一切大千世界的物質、境遇都是空的。」

 

但請暸解,佛陀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衪談的「空」只是一個現象,衪沒有清楚解釋「空」到底是什麼,祂最多不過說「空」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此而已。

 

眾生也許可以在ロ語上複製佛陀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這只是信仰,對「空」總感覺到是懂非懂,而非對「空」有真實的領受

 

舉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在上地理課時,地理老師依憑課本談論世界各地、大陸三十五省。我記得這些教地理的老師們講述大陸每個省的特色,像是省的面積、產物、人文等等,講得好清楚、仔細,但他並沒有真實的經驗過,而只不過臆想下背誦的資訊而已,不是嗎?他對於所講述的內容無感。

 

其實佛陀並沒有錯,衪並不是不願意講清楚「空」是什麼,是因為佛陀談的這個「空」,不是二元思想下的「空」,這個「空」是生命的源頭,是一元的,而生命的源頭是不能夠能夠被思想或文字解釋的,衪就是那個樣子,英文稱之為「As it is」。

 

我猜想雖然這樣子的說,但仍然好奇,希望追根究底尋問「空」到底是什麼?我現在勉強嘗試用文字解釋金剛經裡佛陀所謂的「空」。但用言語文字來談佛陀所謂的空,極可能掛一漏萬,詞不達意。但請別介意,因為佛陀的空的確不是言語文字容易表達的,連佛陀都不說了,我能說什麼呢?

 

首先要提的是:金剛經裡的「空」與一般眾生思想下的「空」不同。

 

眾生思想下的「空」是什麼呢?

 

一些佛教徒研讀金剛經,當他想像「空」是什麼的時候,他會想到一些例子來幫助他了解這個「空」。

 

譬如說:

 

他嘴裡吃了好吃的東西,譬如說鮑魚、龍蝦、牛排等等,他吃的時候感覺到這些東西是實相,但他記得佛陀說「舌根」下的「味識」是虛假的。他打算認同這個想法,他會心裡想:「這些東西吃的時候感覺是實相,但明天化做糞便了。」從這個解釋,他會說服自己龍蝦、鮑魚、牛排虛假的,是「空」的,他因此說服自己不應該住「龍蝦、鮑魚、牛排的相」。

 

再例如說:

 

他在金剛經中看到佛陀用一段四句倡來說明「空」,佛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他走到溪邊,看到急水衝擊到岩壁上,激起無數泡沫,而激起的泡沫貌似實體,但瞬間又消散了

 

他看著泡沫如此短暫的生起與消散,聯想到生活中一切的境遇,包括財產、享受、地位等等,就如同急水中的泡沫般,都是虛假的, 都是「空」的。他透過對泡沬的理解,認定佛陀的「不住相」是真實的。

 

但眾生這個對於「空」的理解,真的是佛陀所謂的「空」嗎?

 

眾生所謂的「空」存在著三種錯覺

 

眾生利用上述這些,生活例子來暸解佛陀所謂的「空」,其實是有破綻的,為什麼呢?眾生所謂的「空」存在著三種錯覺。

 

錯覺一: 認定物質轉換為空

 

譬如說,眾生當吃龍蝦時感覺龍蝦是實相,但想到明天龍蝦化作了糞便,龍蝦不再了,所以眾生基於龍蝦化為糞便的轉變,而建立龍蝦是空相的感受。但其實,龍蝦雖消失了,但龍蝦化作的糞便也是一種物質。但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龍蝦並未消失。所以, 龍蝦化作糞便並非真正的由「有」變「空」。

 

急水中的泡沫也是如此。急水中的泡沫產生後瞬間消失,似乎是由「有」變「空」,但泡沫並未真正的消失,它只是水由一種物理形態轉換為另一種物理形態而已,並非由「有」變「無」。

 

其實不獨此,物質在化學型態的轉變,也並非由「有」變「無由」。譬如說,在化學化學實驗室裡,將水電解,可以轉換成氫跟氧。對於這個轉換,你不能夠說水消失了。

 

佛陀利用四句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說明「空」值得被討論。 因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段四句倡中的泡沫、露水與閃電並沒有真正的消失,它們不過是由一個形態的物質轉換成另類形態的物質而已。但我猜想佛陀不得不如此講,因為找不到更的例子。

 

我們應該理解:眾生不管如何用思想中的資源或生活中的例子去思考或理解「空」,對佛陀「空」的理解都非真正的理解。

 

錯覺二:誤認思想二元對立下的空為空

 

眾生的思想有一個特色,就是思想中所有的念頭都是「二元對立的」。不妨試著觀察,你可能搜索到任何思想中的元素不是「二元對立」的嗎?

 

例如說:

 

1.      當你想到快樂,就會有二元對立的痛苦。

2.      當你想到輕鬆,就會有二元對立的壓力。

3.      當你想到得到,就會有二元對立的失去。

4.      當你想到自信,就會有二元對立的自卑。

5.      當你想到仁慈,就會有二元對立的殘酷。

 

當你了解到思想二元對立的本質後,如果你用思想去理解「空」,基於思想二元對立的屬性:

 

思想下所理解的這個「空」,不過只是與思想中的「有」對立的「空」。如果沒有這個思想中的「有」去對應「空」,你根本想像不到「空」是什麼。換句話說,你對「空」的理解是建立在「有」的存在。

 

這個對應「有」的思想下二元性的空,根本就不是不是真正佛陀一元性的「空」,我稱它為「有空」或「思想空」。只要你用二元心念去覺知佛陀的「空」,不管你如何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去意識佛陀的「空」,都並非佛陀所謂真正的「空」。

 

錯覺三:認定時間與空間中的空為空

 

佛教認定眾生的世界統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什麼是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呢?

 

佛教主張宇宙係有無數個「小世界」構成,集一千個「小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而宇宙有無數個「大千世界」,佛教總稱這無數個「大千世界」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定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對應「空」的「有形色的物質世界」。

 

佛教所謂「三千大千世界」的「世界」是什麼意思呢?

 

佛教認定「世界」這兩個字中的「世」,意指「時間」,佛教認定三十年為一世。而「界」則意指空間。佛教把「世」與「界」兩字聯結在一起,意味著三件事:

 

1.      任何「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單位世界中均存在著「時間」與「空間」。

2.      「時間」與「空間」 並非定數,而是相關連的兩個相關變數,時間不是定數,它會受到空間的影響,而空間也不是定數,它會受到時間的影響。巧合的是,這個二千五百年前佛教的教裡完全符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3.      時間與空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屬性,它們並不能夠單獨存在。

 

從佛教角度,為了方便解釋教義與宇宙現象,可以衍生了一個假設:「時間與空間並非實相,而本是虛數。它們的存在不是絕對性的,而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唯有思想存在它們才可存在。換句話說,如果這個大千世界沒有眾生思想運作,那時間與空間並非存在。」再進一步說:「如果這個大千世界沒有眾生的思想運作,那這個大千世界根本無法存在。」

 

佛教提示:「時間」與「空間」只有在五蘊的運作下才是「實相」,但是在「自性」的覺知下則是「虛相」。

 

思想不存在時間與空間根本無法思考

 

各位此刻不妨思考一下,你思想中想的一切事情都存在著兩個相關聯的元素,就是時間與空間,如果你思想不存在時間與空間,你根本就無法思考不是嗎?

 

舉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有一個人出門玩。他先去搭車到動物園,在園口排隊買門票,再進去看大象等動物。看完動物後,他離開了動物園,去餐館吃飯;吃了飯後,再看一場電影,看完電影然後然後搭車回家,他把這個過程記憶在大腦中。

 

現在不妨思考一下,假設他在回憶這個過程時,思想中沒有時間的因素協助,他如何能夠排序當天的過程呢?他能夠排序當天發生的搭車到動物園、在園口排隊買門票、看大象等動物、離開了動物園、去餐館吃飯、看一場電影與搭車回家嗎?

 

不妨再思考一下,假設他在回憶這個過程時,思想中沒有空間的因素協助,他如何能夠描述當天眼前一切有形色的景物呢?他能夠在沒有空間下判斷任何眼下任何形體呢?例如說一隻大象,不是嗎?

 

所以,思想必需依賴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才可運作。當你瞭解了這個現像,那你如何能要求依賴時間與空間的思想去探索「佛陀的空」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佛陀的空」是不存在「時間與空間」的。思想這個工具不合格。用思想覺知真正的「空」是緣木求魚。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當希望我能夠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佛陀說「凡所有相,皆屬虛妄」時,我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因為任何思想下文字言語的解釋,是不容易被另一個想用思想在解讀答案的人瞭解。

 

什麼是佛陀的「空」呢?

 

其餘你對於上述內容的理解,你開始知道,要從思想下或文字中理解佛陀的空,是無法辦到的。往下,我盡量用文字來描述佛陀的空的一些基礎特質:

 

1.      它是一元的。

2.      它是無形的。

3.      它不存在時間。

4.      它不存在空間。

5.      它存在至高無上的能量。

6.      它存在至高無上的智慧。

7.      它存在著意識。

8.      它可以無中生有,具有創生的能力。

9.      它具有調節掌控創星辰萬物的能力。

 

如果你真的很想覺知佛陀的空,你就要放下思想或五蘊的運作,然後在禪定中升起自性去覺知。

 

此外,光是瞭解佛陀的「空」,是不見得能將對「空」的理解進入生活中執行的階段。如果要能將將「空」的理解進入生活中執行的階段,只有一途, 那就是「空的屬性」已溶入了你內在的能量意識。

 

下一個總結:

 

不管佛教徒修行用什麼法門,修行最重要的是「往內修」放下妄念,而非「往外找東西」。過度遵循華麗儀軌,在思想下背誦經文,或在咒語冥想下自我催眠,都算是「往外求」。唯有「往內修」放下妄念,才是修佛正道。而「往內修」放下妄念最重要的教法是「禪定」。修行者要在禪定中先修「止」,然後修「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