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8.07.09

法會因由分第一:為什麼持戒很困難呢?

為什麼多數人希望嚴守戒律,但總心有餘力不足呢?

法會因由分第一:為什麼持戒很困難呢?

 

另一個戒律相關議題頗值得討論:為什麼多數人希望嚴守戒律,但總心有餘力不足呢?

 

其實很多佛教徒都具有良知、道德與理性,都希望能夠嚴守戒律,但為什麼多數人希望能嚴守戒律,但總是做不到呢?

 

很多人面對遵守戒律議題,有一個錯覺,認定當我相信戒律是好的,只要堅持不斷的遵守戒律,終就會成功的遵守戒律。但這個學習遵守戒律的模式經常是錯的。

 

許多行為科學實驗發現:「經由理性對戒律的認同,勉強自己重複遵守戒律,經常無效或者效果無法持久。」眾生有一個盲點,無法從錯誤中搜索犯錯的原因,而因此重複不斷地犯錯。

 

請回想一下:生命中你知道你該做的,你做了嗎?生命中你知道你不該做的,你能夠控制自己不做嗎?

 

生命中你知道你該做的,你做了嗎?生命中你知道你不該做的,你能夠控制自己不做嗎?

 

我利用十善的「不惡口」戒律來舉例說明。

 

我曾經幫一個不快樂的女孩子做心理諮商。

我問她說:「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但你必須不思考,而在一秒內回答我。」她說:「好。」

我問她說:「妳可不可以從上往下,排出你最愛的人。」

她沒有遲疑,立刻回答我說:「先生、爸爸、媽媽。」

 

我問她說:「那我想再問妳一個問題,妳不可思考,要在一秒內回答我。妳在生命中傷害最深的三個人從上往下排是誰?」

她遲疑了,但隨後立刻回答我說:「先生、爸爸、媽媽。」

我問她說:「為什麼你面對最愛的人,反而對他們傷害最多呢?」

她想了一下回答我說:「我心裡不想說,但是我在憤怒的時候控制不了我自己。」

 

「我心裡不想說,但是我在憤怒的時候控制不了我自己。」

 

十善戒律中的「不愚痴」提示不要做愚蠢痴迷的事。但當我們在生命中面對各種狀況的時候,我們心裡不想做,但總是違背良知,去做一些蠢痴迷的事。

 

再舉不貪慾案例說明。

 

我們許多人都會認同生命中最大的投資之一是婚姻,照理說,當我們面對婚姻時,會再三左右思量,仔細考慮後才去做,但是對於婚姻,我卻不是如此。

 

當我見到一個女孩子,交往一段時間之後,我決定要娶她。其實我內在深處不斷地告訴我「No。」,因為她並合適我,而且我並不愛她。但是我假裝沒聽到。而我娶她的理由是:

  • 我需要有個伴侶一起打拼生活
  • 我寂寞的時候需要陪伴
  • 我需要在生理上的滿足
  • 我需要伴侶幫我傳宗接代

 

當婚後這些所有娶她的理由漸漸變少了或者消失時,就開始對婚姻打了問號,就開始觸礁了。

 

當婚後這些所有娶她的理由漸漸變少了或者消失時,就開始對婚姻打了問號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認同戒律,但為什麼想遵循戒律總是辦不到呢?

 

我們的心念擁有兩個形態的意識,最表層的是理性邏輯意識,在它下方的是潛意識。

 

我們對於戒律的認同,只是在表層邏輯意識下的理性認同而已。然而不幸的是,理性或邏輯所能控管生命行動,連生命行動的百分之二十都沒有。

 

生命中百分之八十的情緒、生活習慣、習性與行為是由誰控制呢?根本不是經由理性邏輯意識控制,而是由意識深層的潛意識內部貯藏的銘印所控制。

 

你完全無法控制潛意識中銘印所給你的指令,它說了你就得去做,因為潛意識銘印所觸動的行為,是反射性的與自動發展的,你全然無法去對抗它。這個現象解讀了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執守戒律。

 

基於上述內容,說明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如果要執守戒律,首要的不是強迫自己執守戒律,而是要去移除潛意識中的負面銘印。」當潛意識中的負面銘印被移除後,則戒律自動易被執守。

 

如果這個觀念是正確的,那麼佛教徒在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時,重點要放「定」這門功課,因為在禪定內觀時,內在潛意識內的負面銘印會漸漸的消散。當潛意識內負面銘印消散時,「戒」這門功課自動會做好,戒律變得很容易地去執行。

 

下一個總結:守戒不著重在意志力下勉強執行,而著重在禪定中轉化潛意識中的負面銘印。這是佛陀為什麼在許多教法中強調禪定的理由。

 

守戒不著重在意志力下勉強執行,而著重在禪定中轉化潛意識中的負面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