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8.06.02

法會因由分第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前面加個大而成「大比丘」,大比丘是什麼意思呢?而和尚為什麼出家呢?

法會因由分第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金剛經》第一章節「法會因由分第一」內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本文解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釋如下:在當時有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隨側聽法。

 

提問:「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中的「大比丘」意指什麼?

 

大家想必清楚佛教正式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女性叫做「比丘尼」。「比丘」前面加個大而成「大比丘」,大比丘是什麼意思呢?大比丘顧名思義,意指德高望重,修行精深的比丘。

 

對於這一個名詞「比丘」,我們多談一點。「比丘」是梵語的直接轉譯,它又稱為和尚、沙門。「比丘」有三個涵意:

1. 乞士

「乞士」就是「乞討的人」或者「乞丐」。

2. 破煩惱

「破煩惱」就是「放下煩惱」,佛門入門修行第一個修習的就是「放下煩惱」。

3. 破惡

「破惡」指的不一定是破除外道邪魔。「破惡」真正的意思是破除心中貪、嗔、痴三毒。

 

和尚為什麼出家呢?

 

在我年輕的時代,凡是聽到有人出家時,許多人會感覺到遺憾與惋惜,他們心裡會想:「還年輕就放棄掉經驗生命的機會,太可惜了。」

 

古代一些東方國家,像是泰國、印度等等,頗多人進入宗教專職修行。古代進入宗教專修的人數比現代多得多了。為什麼古代人比較願意進入宗教專修呢?

 

 為什麼古代人比較願意進入宗教專修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嘗試回答另一個問題:「想像有個人同時有兩個疾病,一個是癌症,一個是慢性痔瘡。試問,面對這兩個疾病,他該先面對那一個呢?」

 

每一個人在面對生命都該自問:「我該做什麼事情是對的?」但他問這個問題,不可單純藉由思考給予答案,因為思考給予的答案都是入世的柴、米、油、鹽需求,這些答案是次要的。他得站在比生命更高一層往下看生命,問另外一個問題:「生命結束後就結束了嗎?」

 

答案必定是二選一:

 

其一:生命結束後就結束了

如果生命結束後就結束了,沒有其他的生命,那反正生命就此一次,你也不必顧慮太多了,你在生命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就好了,最重要的是盡量讓自己快樂。至於別人快樂不快樂,就不是重點了。

 

其二:生命結束後並沒有結束

但那如果生命結束後並未消失,另外有另一個生命,而且本世生命的內容會影響到往生後的去處與輪轉的角色,那面對本世的生命,你就必須小心在意了。因為如果你本世生命所做的是錯誤的話,那極可能造成你往生後的去處與輪轉的角色是你不想要的。

 

所以,為了不要吃後悔藥,每一個人在生命中務必要探索二個問題:

  • 其一:本世生命結束後另外有生命嗎?
  • 其二:如果本世生命結束後另有生命,那本世我該做什麼是對的呢?

 

 每一個人在生命中務必要探索二個問題1. 本世生命結束後另外有生命嗎?2. 如果本世生命結束後另有生命,那本世我該做什麼是對的呢?

 

上述議題解釋了為什麼古代許多人進入沙門專修,因為古代人比現代人對往生後世界有更多的關注,也相信人間努力會與往生後前往的世界有關。他們希望藉由佛門清修成就最大生命藍圖。

 

與古代人相比,現代人比較聚焦本世,崇尚「唯物論」,相信創造較好的物質生活是生命中該做的。在「唯物論」的引導下,離世修行變成是次要的。

 

也就是這些原因,促成現代人接受宗教的比例越來越少。這個現象在美國就非常的清楚。美國在六零年代,進入教堂的人約有八成,然而近年來進入教堂的人比例上連兩成都不到。不獨此,美國六零年代的教科書中會介紹宗教,然而近年來,美國定訂的法律將宗教從教科書中移除。

 

此外,一些現代人就算是信仰宗教,但他們信仰的背後隱藏著目的。何以為證呢?

 

近年來一些寺廟香客頗多,燒的香越燒越多,燒到廟內濃煙滿佈,連眼睛都快睜不開了。燒的香也越燒越粗,有些香粗到跟手臂一樣。神明的案桌上滿佈如山般高的豐盛供品、香紙。

 

此外,一大堆人在祭拜時會祈禱,祈禱些什麼呢?祈求本世生命豐盛美好。祈求往生後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些所有為念頭、現象顯然偏離了佛教初期發展的核心理念。佛教核心理念提倡透過宗教「放下」,而現代佛教徒崇尚「得到」。在這種心態下,有多少人願意放下塵務專業入佛門修行呢?

 

一些現代人就算是信仰宗教,但他們信仰的背後隱藏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