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5.07.13

豐盛生命的唯一秘密

許多人閱覽了無數的心靈提升的書籍,但卻無法提升心靈、豐盛生命。

豐盛生命的唯一秘密

 

為什麼豐盛美好的生命如此的稀有珍罕呢?是因為它本身是個人間難尋的東西嗎?還是人們在追求的時候找錯了方向?

 

你聽說過任何一個人不希望擁有豐盛美好的生命嗎?幾乎每個人都有這個期望,但是在比率上,自我肯定擁有豐盛美好生命的人卻不是很多。

 

多數的人會透過很多的模式去追求豐盛美好的生命;譬如說,從知識、他人的經驗、權威或者是信仰中,去找尋豐盛生命的秘密。但是多數人嘗試了許多方法,卻無法去豐盛生命。

 

以心靈知識為例。在近年來心靈書籍非常的暢銷,如果你去書店,你會發現擺在書店明顯位子的書籍,經常都是心靈書籍。一些人喜歡從閱覽心靈書籍中,找到調適心靈的心靈雞湯。許多人閱覽了無數的心靈提升的書籍,但卻無法提升心靈、豐盛生命。

 

一些調適情緒的心靈書籍會教導他們不應該憤怒。他們閱讀了之後很感動,在理性上願意完全的接納。但是衝突當頭他們發現,他們不管如何控制情緒,最終仍然陷入憤怒。

 

一些心靈書籍教導人們在人間要有愛。閱讀過這些書的人願意去提升心裡的愛,願意將愛釋放在人間。他們明明知道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他們的愛卻充滿了條件交換。條件式的愛算是真愛嗎?

 

條件式的愛算是真愛嗎

 

一些心靈書籍教導人們在面對工作時要擁有熱忱、勇氣、信心、團隊精神與創新的企圖心,他們雖然在理性上認同這一切,但是卻一直以籍口逃避,頹廢,抱怨,嫉妒來面對工作。

 

阿里巴巴的馬雲充滿著對年輕人教育的熱誠;我看過他的演講,內容精闢有見地、如果很多年輕人能夠依循他所建議的內容去面對工作,相信結果必定是精彩豐富的。但是,有多少聽過馬雲演講的年輕人可以真正的去改變他們面對工作時的精神、哲學、態度與方法呢?

 

更多的人希望藉由信仰豐盛生命,希望藉由神的指引走上生命正途,希望能夠獲得永恆;但是他們不管如何苦讀經書,積極的參加宗教活動,積極的聽問上師或牧師的教導,但他們對於生命,仍充滿著迷惑、衝撞與不安、擔憂、恐懼與痛苦。

 

有神的心靈世界不是應該很好嗎?不是應該充滿著安適、寧靜與智慧嗎?為什麼許多進了信仰的人,得不到心靈真正的撫慰呢?

 

有神的心靈世界不是應該很好嗎? 不是應該充滿著安適、寧靜與智慧嗎?為什麼許多進了信仰的人,得不到心靈真正的撫慰呢

 

論億的人從信仰中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心與指引,面對心靈教育的人也沒有從教育中得到心靈的改善與生活的提升,但矛盾的是,他們總是陷身於老舊的助援下祈求答案。

 

為什麼他們找不到答案,卻仍然願意重複無效的方法呢?答案要從人性去找尋。本質上人性安適於求同,認為只要追隨大家所說的或所做的,就是對的。這種心靈上的團體影響,就是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

 

但是團體共同的信仰一定是真相嗎?歷史太多的見證告訴我們:「團體共同的信仰不一定是真相。」

 

在歐洲歷史中的有名的戰爭「十字軍東征」,這個戰爭的背後隱藏著人們相信的真相呢?還是隱藏的不是真相,而迷惘與貪糜是人性的迷惘與貪糜呢?

 

在歐洲歷史中的有名的戰爭「十字軍東征」,這個戰爭的背後隱藏著人們相信的真相呢?還是隱藏的不是真相,而是人性的迷惘與貪糜呢 

 

為什麼人們拼命的去學習對生命中好的東西,但是在執行的時候卻無法執行呢?因為,每個人生命中超過八成的思考、行動與習慣,都是潛意識的銘印直接跳過理性,去控管創造的。

 

每個人生命中超過八成的思考、行動與習慣,都是潛意識的銘印直接跳過理性,去控管創造的

 

所以,請務必理解:

 

心靈教育或者信仰並非不好,它們在理論上都是可以成就、豐盛生命,但是這些內容卻無法改變他們潛意識深層銘印所創造的迷惘、恐懼、痛苦與對生命缺乏信心。多數心靈教育或者信仰,是無法移除潛意識內在的銘印。這個原因就是人們無法豐盛生命真正的原因。

 

看到這裡,有沒有開始感覺到開心與陽光呢?

 

你開始能夠了解:「只要能夠打開潛意識,與轉化潛意識中負面的銘印,你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際關係、內在情緒與在工作。當這一切有效改變時,生命自當豐盛幸福。

 

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將聚焦在了解潛意識、打開潛意識與轉化潛意識。同時,我們也會討論面臨生活各種情況的生命哲學。

 

寧靜,是打開潛意識的唯一的鑰匙。我說的寧靜,不是在思想要求下的強迫寧靜,因為那是一種假性的寧靜;我們談的寧靜,是內在無思想、無念頭的寧靜。這種安適的寧靜會讓潛意識的門大開,而願意主動地接受一切必要的內部轉化。

 

我們談的寧靜,是內在無思想、無念頭的寧靜。這種安適的寧靜會讓潛意識的門大開,而願意主動地接受一切必要的內部轉化

 

我們安排了令你心靈寧靜的放鬆語音。願意的話,不妨撥一點時間,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去跟隨著語音慢慢地聆聽:天堂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