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5.11.25

當你期望越高,真正的自由越少

當期望越高的時候,真正的自由就會減少,自由永遠與期望是成反比的。

期望與自由

 

打從清晨清醒後,每個人的大腦開始運動,運動中浮現一個「我」,而這個「我」會引導你進行生活中一切活動。當這個「我」開始引導你進行生命活動時,你會欣然同意「我」的指令,也從來不會問這個「我」是什麼?或者這個「我」的指令恰當不恰當。

 

每個人會理所當然的認定,這個「我」就是「我」,「我」當然會尊重「我的決定」。

 

其實不盡然如此,這個經常引導你生命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它其實只是你整體意識的一部分,它的名字叫做「思想」或者「小我」。請回憶一下,是不是除了一些習慣性的反射,多數生活活動都是思想引導的?

 

「思想」或者「小我」有個特色,它的背後潛藏著計畫、目的與期望。基於屬性不同,每個人的「期望」不盡相同,但基本上「期望」填滿了心靈每一個空角。

 

每個人的「期望」不盡相同,但基本上「期望」填滿了心靈每一個空角

 

我收集了大約二十種人們最普遍的期望,它們包括:

 

愛、性、穩定的生活、高生活品質、美、和平、友誼、被認同、時間、智慧、財富、快樂、健康、長壽、尊敬、平衡、成就、家庭、權力與知識。

 

更好的物質可令生命感覺更享受,是好的?是開心的

 

在最近的某個心靈分享集會中,我將這二十個人們最常擁有的「期望」陳列在紙上,每個期望給予由「0」到「5」的期望評分;「0」代表沒有期望,「1」代表極低期望,而「5」代表極高期望。我請求伙伴們針對每項「期望」圈選一個期望分數,圈選後要求他們將所有圈選的期望分數加起來,加起來後再用一百扣減。而最終數算出的數字就是每個人的「自由指數」,它代表生活中擁有多少真自由。

 

這個數算暗示了一個現象,當期望越高的時候,真正的自由就會減少,自由永遠與期望是成反比的。

 

當然「期望」都很好;更好的物質可令生命感覺更享受;更多的愛讓你覺得溫馨;更高的地位讓你覺得崇高偉大;但不管思想指導你追求的內容是什麼?是好的?是開心的?或是感覺幸福的?當追求動機建立後,你會汲汲營營的耗用很多能量與時間追求。而追求過程中,心中的渴望會促成患得患失的心念,或者得不到的恐懼;甚至於當得到了渴望獲得的東西後,你仍會存在恐懼,恐懼怕失掉這個東西。更糟的是,如果你獲得的東西失掉了呢?

 

例如說,你想得到愛,就得面對缺愛的另一個極端「恨」所帶出的痛苦;當你想要「友誼」,就得面對缺「友誼」的另一個極端「寂寞」所帶出的痛苦;當你想要「青春」,就得面對「青春不再」的痛苦。

 

追求過程中,心中的渴望會促成患得患失的心念,或者得不到的恐懼

 

只要思想想獲得東西,就同時得接受這些東西另一端相反屬性的東西,它們都是二元屬性的;任何二元屬性的東西背後都存在著壓力、恐懼或者嫉妒,更會帶出不自由的心。不自由的心怎麼能夠帶出快樂的人生呢?

 

但是也許你仍會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為生命似乎就是追求這些東西。」這個答案既對也錯。有一點很對,這些東西當然會帶出短暫的快樂。但是當你面對這一切渴求時,你同步的得接受這種行動所帶來的壓力、恐懼、痛苦與不自由。這種代價真的值得嗎?

 

其實,有一個佳妙的必贏方案:

 

你可以進行同樣的生命行動,你仍然可以走向更高的權威,取得更多的財富,但它不是基於思想下的渴望或期望,而是建立在一個無念的自由心下,心中自然湧出的一種行動,而例如說,但是這是在自由心下,像是呼吸般,自動發生的行動,而不是你渴望心念下的行動,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在自由心下,像是呼吸般,自動發生的行動,而不是你渴望心念下的行動

 

如何能夠放下心中的渴望呢?如何能夠在一個歡喜的、自由自在的心念下,令這些行動自動發展呢?方法只有一個,你得放下思想,能放下思想,就放下了期望。

 

唯有心靈深處無念的寧靜,才能夠放下思想,才能夠在生命中自由的行動

 

多做做靜心吧!唯有心靈深處無念的寧靜,才能夠放下思想,才能夠在生命中自由的行動。願意的話,不妨撥點時間聆聽下方的「放鬆語音」:迎向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