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5.10.06

跳躍性的創新

請理解科學搜索未知的正確核心觀念:「唯有顛覆舊典範,才能夠有跳躍性的創新。」

跳躍性的創新

 

我們在上篇文章中(請參考「心靈的勇氣」)談到兩種阻礙創新的障礙;一個是心中恐懼創新的黑森林,一個是阻礙創新的教育制度。

 

下一個提問是:「那科學能夠有效地創新嗎?」先提示答案,在創新的領域中,專業探索未知的科學領域也沒有好到那裡。

 

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拿著許多的試管東嘗西試,希望能夠找尋未知中的真相。這些搜索表面上很創新,很像是探索未知的積極專業行動;但當這些搜索只是典範下制約性的搜索,那搜索到的所有一切,就只是在典範規範下的非突性內容而已,它絕非創新。這種現象解讀了為什麼科學研究步伐是緩慢的。請理解科學搜索未知的正確核心觀念:「唯有顛覆舊典範,才能夠有跳躍性的創新。」

 

也許你會否定這個觀念,你會說:「任何強化典範內容的一切研究,都是有價值的。」這個答案既對也錯。

 

請觀察數百年來的科學歷史,科學典範不斷地置換;多數被人們多年信服的老舊典範,經過一段時間後,經常被一個新的典範取代,而新的典範又被另外一個新的典範取代。人們所崇拜的典範,到最終經常被發現是錯誤的。

 

人們所崇拜的典範,到最終經常被發現是錯誤的

 

亞里斯多德讓人們相信了一千多年:「所有宇宙星辰環繞著地球運行」,但是哥白尼與伽俐略顛覆了這個典範;牛頓讓人們數百年來相信:「地心引力的存在」,但是愛因斯坦顛覆了這個典範。愛因斯坦相信:「宇宙的一切,不是在上帝擲骰子下運轉的」,但是量子力學擊破了這個聖像。

 

為什麼代表客觀真相的科學,會經常被發現是錯誤的呢?它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典範下科學家們的心智被典範信仰制約後,他們搜索末知的自由心念將會消失,制約的心念是無法有效找尋生命的真相。」所以有人說過:「科學不一定是科學,它僅是貌似科學的另類宗教信仰。」能夠開始理解到典範經常與真相無關嗎?

 

要想創新,就必須遠離典範。典範下的一切研究行動,不管多華麗,都不過這是典範信仰制約下的小幅行動。做一個假設,如果科學們所相信的典範在百年後證明是有問題的呢?那表示所有在典範下的一切研究,都是多餘的浪費。

 

科學家們能夠真實的知道:「他們說研究的典範是真相嗎?」還是他們以為他們真的理解這個典範,而這個理解其實卻不過只是一個信仰下的催眠而已呢?

 

真實的情況是:「多數科學家當面對典範的時候,既歡喜、又害怕」。

 

歡喜的是,他感覺他是安全的,因為他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可以依靠,他相信典範是真相。害怕的是,當他存某種異樣念頭,而想要遠離典範時,他會遭到典範權勢團體的攻擊,也會面對研究經費與人力的匱乏。面對這些可能預期的攻擊,他必須思考他是否能勇敢的、孤獨的去搜索未知。

 

如果科學家想要跳耀性的探索更大的未知,他得離開舊的典範、放下延續舊典範中的一切既有的知識。但的確,想放下已知是個困難的心念。當科學家們將學到的已知視為安全保障時,他如何能放棄已知呢?

 

科學家能夠有一個孤獨、智慧與自由的心,能夠令他找到更大的、超越典範的真相嗎?這一點,是許多科學家的值得去思考的議題。

 

科學家能夠有一個孤獨、智慧與自由的心,能夠令他找到更大的、超越典範的真相嗎?這一點,是許多科學家的值得去思考的議題

 

要學習「正確而歡喜的面對生命的一切」,必須先得自由。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感受過一種自由,它不是思想、對抗或慾望中強迫壓擠出來的自由,而是在心靈寧靜、喜悅中自然湧出感受。顯然,只有這種自由心才健全、智慧與歡喜,才能不受他人意見的左右,才能夠孤獨的探索,才能夠看清人、事、物的運轉、流動與真相,而時時刻刻都看得清楚。

 

只有這種自由心才健全、智慧與歡喜,才能不受他人意見的左右,才能夠孤獨的探索,才能夠看清人、事、物的運轉、流動與真相,而時時刻刻都看得清楚

 

所以,要學習去探索未知,得先放下心中的制約與恐懼,因為這兩種心性都會令你這顆心探索時不自由,而自由心只有來自於寧靜。

 

願意的話不妨撥點時間,聆聽我們的「放鬆語音」:當下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