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5.11.14

放生算是仁慈嗎?

放生是仁慈的展現嗎?

放生算是仁慈嗎?

 

將被人類捕捉及將宰殺的動物放歸大自然的行動,被稱為放生。在佛教、道教信仰與儒家文化之下,放生被視為一種善德,也經常被佛教作為修行仁慈的儀軌。

 

釋放將死的動物是人所本有的仁心。

 

佛教《梵網經》菩薩戒的四十八經戒中,第二十戒為「不行放救戒」。南北朝末期漢傳佛教十宗之一的天台宗祖師慧文,在他的寺院中修建放生池。

 

杭州雷峰塔下放生池,假山邊緣滿佈烏龜

 

佛教經論「業報差別經」描述不殺與放生是佛陀的訓示,而眾生可因放生而累積功德、喜樂。近代一些宗教團體或慈善組織,藉由放生修練愛心,希望植入步入大乘道的遠因。西方也有著與中國類似的習俗。在美國感恩節時,傳統上美國總統會特赦火雞。

 

放生是仁慈的展現嗎?對被放生的動物而言,人們的放生是無上的恩典。但對放生的人來說,放生算是真仁慈嗎?放生的信徒當然會說:「它是仁慈」。依佛理,他們多數人被告知:「拯救瀕死動物本世生命可修仁慈心、積來世功德。」

 

你能否依佛理回答一個問題:「放生心念該是什麼?」請試著在下方三個答案中選一個:

 

  • 放生者應該藉由放生修來世福澤,或去西方極樂世界。
  • 放生者們應該藉由放生修行仁慈心。
  • 放生者在「無所住的仁慈心下」自然的去放生。

 

繼續往下前,我想討論一下仁慈的真義。很多人認為仁慈就是仁慈,但這個答案是錯。其實從心靈層次來說,仁慈有兩種;一種是做作的假仁慈,一種是自性下自發的真仁慈。

 

如果一個人仁慈行動的背後,擁有某些目的,譬如說,能夠修來世功德、去西方極樂世界、或者獲得社會讚賞與掌聲,那這個仁慈就是做作的假仁慈。

 

為什麼說是假仁慈呢?因為這些行動表象上看似仁慈,但內在卻沒有真正的仁慈心。近年佛理提倡:「多做仁慈行動就多修來世福報。」但答案真的是如此嗎?試問,修行修的是表相?還是修心?相信這是近年來少數佛教支流企業化下扭曲的功利論。

 

現在再往下繼續討論放生。

 

對上方的三個選項,你認為多數信徒的答案是那一個呢?如果答案是第一個,那試問:想要取得什麼的條件式放生,算是真仁慈嗎?當你面對一個人,你對他施與仁慈。表面上你是幫助他,但是心裡卻存在著某種想得到什麼的企圖,那這個仁慈算不得真仁慈,不是嗎?

 

如果答案是第二個,那我願意說,籍由放生修行仁慈心的動機是好的。但試問:「有多人曾經由放生修成真仁慈心呢?」為什麼呢?因為藉由仁慈行動「倒修仁慈心」,本身就是一個思想下的企圖。

 

思想本質上永遠是目標導向的。當「修仁慈心」是思想下的目的或慾望時,這個「放下」終究還是「取得」,不是嗎?想「取得放下」的思想是無法成就仁慈心的。

 

多數現代放生是「有為放生」,因為放生背後隱藏了目的。

 

思想本質上永遠是目標導向的。當「修仁慈心」是思想下的目的或慾望時,這個「放下」終究還是「取得」,不是嗎?想「取得放下」的思想是無法成就仁慈心的

 

答案當然最好是第三個。擁有真仁慈者的仁慈心源自於他的自性,他在展現仁慈行動時,根本不覺知道他在施捨,他只是如呼吸般自然的展現某種反射行動而已。這種信念下的放生才是真正的仁慈。

 

的確放生對瀕死動物是值得贊同與鼓勵,但現代多數放生存在一些負面效應。

 

例如說,一些放生者會將動物放生至非原生的環境中,例如把淡水魚、淡水龜放生到海裡面。這類放生行為反而造成殺生。

 

此外,放生動物如果放入非原生環境,則這一些外侵生物會該環境威脅到原生物種的生存,也容易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福壽螺。台灣農民俗稱為夭壽螺,「夭壽」一詞有「短命、早死、惡毒」之意。它外形類似田螺,為雜食動物,主要喜歡吃幼嫩的植物,被認定是入侵物種和農業害蟲,對水稻、水邊種植的甘薯等危害很大。放生必須要有足夠的動物生態知識。

 

放生必須要有足夠的動物生態知識

 

另舉一個放生貓的例子。

 

猴硐位於臺北市東北角瑞芳,它是景緻優美、樸實、饒富人文氣息的小山城。由於野貓極多,又被稱為貓村。「貓村」並非其自豪的特色,但它無心插柳,該村眾多的流浪貓竟成為觀光賣點。

 

許多人誤以為台灣知名貓村猴硐適合放生貓,但它是個錯覺。實際上在該村被遺棄的貓大多無法混入貓群,放生反而變成放死。

 

許多人誤以為台灣知名貓村猴硐適合放生貓,但它是個錯覺。實際上在該村被遺棄的貓大多無法混入貓群,放生反而變成放死

 

更糟的是,一些修德或贖罪的宗教團體怕放生數量不足,會在放生前敦請獵戶大量補捉野生動物。這種放生不再是放生,它反而造成虐待動物的事實。

 

追根究底,就事實而論,近代宗教和保育團體的放生行動,究竟算是做功德?還是破壞生態?社會與放生團體各執一詞。

 

依放生鳥兒為例。

 

放生信徒強調,被圈捕到的鳥兒若不被買下放生,會全數被撲殺。但動物保護人士認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放生是錯誤的行為。但的確許多信徒隨意放生,影響生態平衡,遭到批評,故近年來放生活動漸趨低調,轉往地下化。

 

佛學的核心理念談的是「放下」,而不是「得到」。而「放下」,就是放下「企圖」、「慾望」與「目的」。既然如此,心裡想要成就什麼的放生是不可取的。此外,任何通過團體或組織的放生行動,都隱藏了目的;這種群體放生值得爭議。

 

我認為放生的正確心念是:「見到被圈補動物時,隨緣放生是好的。但不必刻意放生,尤其不必團體群聚放生。」

 

願意與你心靈的真仁慈相遇嗎?不妨讓自己的心進入深沉的寧靜。願意的話,不妨撥點時間聆聽我們的放鬆語音:迎向陽光